【地區概況】
蘇州,中國城市,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現簡稱蘇。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蘇州虎丘塔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蘇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蘇州位于,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谔,京滬鐵路、京滬高鐵(在建)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蘇州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北枕長江,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
蘇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因其從古至今繁榮發達、長盛不衰的文化和經濟,被譽為“人間天堂”,素有“絲綢之都(絲綢之府)”、“園林之城”。蘇州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又因其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城特色,而有“東方威尼斯”、“東方水都(東方水城)”之稱,F今的蘇州已經成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山、水、城、林、園、鎮為一體,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古韻今風、和諧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2004年曾經成功舉辦世界遺產大會。2006年舉辦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
2007舉辦了第1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并將金雞獎初評永久評獎基地落戶——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戶蘇州太湖的全國首個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國性一級民間社團組織——太湖文化論壇,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論壇的成立將為世界文明的對話以及區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個永久性的平臺。太湖文化論壇永久壇址設在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會設在中國北京。
【行政區劃】
蘇州市轄7個市轄區,代管5個縣級市。面積8488平方公里。人口826萬人。
金閶區
(面積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郵政編碼215008)
吳中區
(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郵政編碼215128)
相城區
(面積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郵政編碼215131)
平江區
(面積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郵政編碼215005)
滄浪區
(面積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郵政編碼215006)
虎丘區
(蘇州高新區)面積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郵政編碼215004)
蘇州工業園區
(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設的具有影響力的工業園區)人口339398人
常熟市(駐虞山鎮)(面積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郵政編碼215500)
昆山市(駐玉山鎮)(面積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郵政編碼215300)
吳江市(駐松陵鎮)(面積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郵政編碼215200)
太倉市(駐城廂鎮)(面積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郵政編碼215400)
張家港市(駐楊舍鎮)(面積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郵政編碼215600)

【歷史沿革】
吳:西周 闔閭大城 吳都(公元前514年)
吳:越滅吳 徙都 吳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吳:春申君黃歇受封于吳 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吳縣:秦嬴政二十五年 會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漢,復古改名,仍為會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吳縣:漢永建四年 吳會分治,為吳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吳縣:漢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為東吳孫氏政權首都。
吳州:南朝 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
蘇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蘇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蘇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吳:后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達魯花赤總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蘇州府:明 應天巡撫駐地 屬中書省1367年
蘇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蘇省會 江蘇巡撫,布政使駐。(1667年)
蘇州市:1949年
蘇州市(省轄)、蘇州專區:1953年
蘇州市(地級):1983年
【民族宗教】
蘇州是地處沿海的少數民族雜散居城市,有47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1.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余人,占少數民族總人數23.13%。在47個少數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壯族、朝鮮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滿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維吾爾族、瑤族、畬族、仡佬族等。蘇州市區有民族成份39個,少數民族人數5200余人。其中回族251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72%。
蘇州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場所有:道教宮觀有玄妙觀(位于觀前街)、玉皇宮(園區)、城隍廟(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觀;佛教有西園寺、寒山寺(位于虎丘區)、北塔報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靈巖山寺(木瀆鎮)、包山寺(吳中區西山島)園區重元寺、來風寺、常熟虞山興福寺、張家港鳳凰山永慶寺、雙杏寺、吳江平望鎮小九華寺、昆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圣約翰堂、使徒堂、楊家橋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這些宗教場所大多是蘇州的旅游名勝景點。

【自然地理】
氣候 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太湖地形 蘇州市隸屬于兩個省一級的自然地理區: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分屬于4個二級自然區:沿江平原沙洲區、蘇錫平原區、太湖及湖濱丘陵區、陽澄淀泖低地區。地貌特征以平緩平原為上,全市的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左右。
山脈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區和太湖諸島,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還有南陽山(338米)、西洞庭山縹緲峰(336米)、東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靈巖山(182米)、漁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蘇州境內河港交錯,湖蕩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泖后,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蘇州地區河網密布,市區是江南水網的中心和全國河流最密集的地區,周圍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有宋以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
【經濟概況】
初步核算,蘇州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4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0%,經濟總量繼續居中國大陸第5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華東地區第二位(僅次于上海)、中國地級市第一位。全市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公共財政保障能力增強,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支出681.0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用于社會保障與就業、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財政投入為245.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2008年蘇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701[1]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8,236元(超過10,000美元),列中國大陸第三位(僅次于深圳和廣州)、華東地區第一位(已超越上海)。
蘇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來就長期是中國江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后又發展為中國南方、華東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重要的經濟中心,蘇南地區的工業中心。擁有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內河航運港口、江蘇第一大港、中國大陸第九大港——蘇州港,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交通網與全國各大城市相連,交通運輸十分便利。以經濟總量計算,蘇州現在是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中國大陸第五大城市。昔日的人間天堂將成為更加繁榮昌盛的人間新天堂。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4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0%。全市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工業發展】
蘇州工業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3704.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235.9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6%和7.1%。蘇州為略次于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私營工業產值3357.35億元,增長4.1%;外資工業產值13270.28億元,增長7.1%。重工業產值14617.46億元,輕工業產值5618.4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2%和3.2%。
優勢行業、新興行業、民生行業和高技術行業成為帶動工業經濟走出低谷的主導力量。電子、紡織、冶金、化工和裝備制造等超千億元的支柱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7.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79.8%。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6912.6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4.2%,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整體運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中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智能電網、新型平板顯示和傳感器六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056億元,增長4.4%。
【產業發展】
運輸郵電業
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46億噸,比上年增長21.1%;集裝箱運量271.8萬標箱,比上年增長5.8%。機動車保有量迅速攀升。全市年末擁有機動車186.9萬輛,其中汽車101.6萬輛。
國內貿易
蘇州200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6.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599.16億元,增長20.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46.44億元,增長12.9%。
金融業
2009年末蘇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1450.54億元和9032.28億元,比年初增加2650.53億元和2451.71億元。居江蘇第一。年末保險機構總數達到51家。蘇州正在打造環金雞湖金融高地,已有相當規模。
旅游業
蘇州是中國著名旅游城市,2009年旅游業圍繞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時尚游、太湖生態休閑游三大品牌,強化規劃引導,整合旅游資源,大力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830億元,比上年增長13%;接待境外游客219.1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3%;旅游外匯收入9.97億美元,增長0.2%;接待國內游客5870萬人次,增長11%。年末擁有星級飯店158家,其中四星級以上飯店68家。全市4A級景區點23家,5A級景區點2家。全市景區接待游客7273.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5%。蘇州成為長三角城市中擁有最多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線路的城市。
民營經濟
蘇州民營經濟實力相當強,各項指標在長三角地區僅次于上海。2009年末私營企業累計達15.73萬家,累計注冊資本4205.53億元,個體工商戶年末累計達到32.55萬戶,年末累計注冊資本153.81億元。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7614家,占一半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6456億元,比上年增長7.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1.9%。私營個體經濟完成投資922.9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1.1%。
對外貿易
蘇州2009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014.5億美元,僅次于深圳、上海;其中出口1140.9億美元,全市出口總額占全省、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7.3%,9.5%。
利用外資
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82.2億美元,僅次于上海,增長1 %。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16.9億美元,占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達到21%。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84家落戶蘇州。蘇州被國務院批準成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城鄉建設與規劃管理
蘇州全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5%。農村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新增林地、綠地面積8140公頃。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2%。
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
蘇州堅持走經濟與環境和諧共容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1.3,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到329天,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國家級科研機構-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成立、中科院蘇州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動工建設,園區生物納米園成為首個省級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全年專利申請量5.5萬件、授權量3.6萬件,總量分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和第一位。2009年末,全市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達到5萬人。
教育事業
蘇州擁有各級各類學校670所,在校學生100.2萬人,畢業生24.9萬人,教職工總數7.4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6.30萬人。在蘇州的高等院校有29所,二級學院4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8.77萬人,畢業生4.10萬人。
文化事業
蘇州2009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2個,博物館27個,公共圖書館12個。全市累計6個項目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8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平江、山塘歷史街區分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和中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歷史文化名街。
衛生事業
2009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2380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6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2萬人,其中醫生1.68萬人,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3%。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醫院、兒童醫院、市立醫院、蘇州中醫醫院、常熟中醫醫院、昆山中醫醫院是蘇州著名的醫療單位。
體育事業
蘇州世界冠軍有16人。蘇州有張軍、陳艷青、吳靜鈺等多位奧運冠軍。
人民生活
蘇州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8.5%。農民人均純收入12987元,比上年增長10.2%。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0元,比上年增長10.3%。收入結構逐步優化,非工資性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蘇州工業園區
【開發區概況】
國家級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
省級開發區:常熟經濟開發區、常熟東南經濟開發區、太倉港經濟開發區、吳江經濟開發區、蘇州吳中經濟開發區、蘇州相城經濟開發區、張家港經濟開發區、蘇州滸墅關經濟開發區、吳江汾湖旅游度假區、昆山旅游度假區、昆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出口加工區:蘇州工業園區出口加工區、蘇州高新區出口加工區、昆山出口加工區、常熟出口加工區、吳江出口加工區、吳中出口加工區
保稅物流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蘇州高新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昆山綜合保稅區

太湖
【交通情況】
蘇州自古有京杭運河貫穿而過,F有京滬鐵路以及312,204等多條國道經過蘇州。蘇州周邊有無錫蘇南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等。其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樞紐城市。蘇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數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1年至今,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滬蘇浙高速公路、蘇通大橋南接線工程等相繼建成通車。期間,滬寧高速公路和蘇嘉杭高速公路南段還實施了改擴建,方便駕駛員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蘇州全市還建成了高速公路樞紐11個,互通50個,形成了“一縱三橫一環二射”的高速公路網,全市95%的鄉鎮實現了15分鐘上高速公路。
水運
蘇州組合港:蘇州位于長江南岸,建港條件優越,建有張家港港、常熟港、太倉港,均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002年,由原張家港港、常熟港和太倉港三港合一組建成的新興港口蘇州港,原三個港口相應成為蘇州港張家港港區、常熟港區和太倉港區。張家港港務集團現有萬噸級泊位16個,常熟港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太倉港已建成集裝箱、件雜貨、石化等各類大小泊位5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蘇州港繁忙的業務,使蘇州成為我國重要的水(海)運城市。蘇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4634.1萬噸,比上年增長21.1%,集裝箱吞吐量272萬標箱,比上年增長5.8%。2009年末蘇州港已建成萬噸以上泊位105個。
航空
蘇州境內暫無民航機場,乘坐飛機可取道無錫蘇南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和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以及杭州蕭山國際機場。
高速公路
蘇州是江蘇省通往上海、浙江的“東南門戶”.蘇州市區共有4個長途客運站----蘇州客運北站,蘇州客運南站,蘇州客運西站,蘇州吳中區客運站.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1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一級公路113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全市95%的鄉鎮實現15分鐘上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公路以上水平。
鐵路
蘇州站是上海鐵路局直屬站,是辦理客貨運輸的一等站。位于蘇州城區北端外城河北岸。滬寧城際軌道交通工程,是繼合寧城際鐵路之后,江蘇省又一條城際鐵路專線。它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城際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這條時速350公里的城際鐵路從現在的南京引出,經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上海等21個車站,全長300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269公里,工程建設總投資約400億元,由鐵道部、上海市和江蘇省共同出資建設。
城市地鐵
蘇州地鐵標志蘇州市已確定在“十五”期間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這一工程的前期準備從1997年就拉開了序幕,并于去年6月份正式委托法國索非圖公司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詳細規劃。經過二輪專家審查后,最終報告于近日正式形成。蘇州市遠期(2020年前)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將建成9條線?傞L為318公里,其中,中心城區265公里。規劃區線網規模為380公里,其中中心城區為286公里。中心城區站點數量181座,換乘站37座。
【蘇州旅游】
蘇州以園林與水鄉古鎮名聞天下,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
”的美譽。蘇州是有效資料顯示現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蘇州在春秋時期是吳國的政治中心;西漢武帝時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明清時期又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譽稱蘇州“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
“蘇州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的綜合藝術品,集自然美和藝術美于一體,構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換的畫面。全市現有園林60多個,其中拙政園和留園列入中國四大名園,并同網師園、環秀山莊與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分別于97年12月和2000年11
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古鎮眾多,有吳江同里、震澤、昆山周莊、錦溪、千燈、常熟沙家浜、古里、太倉沙溪、瀏河、吳中區甪直、光福、木瀆、東山、高新區的鎮湖等鎮。蘇州現正發展村的旅游,如吳中區的三山島、明月灣、旺山,高新區的樹山,相城區的蓮花島、常熟的蔣巷等村,這些村以優美、質樸的景色和可口的吳地農家菜,正成為蘇州旅游的新磁場。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寺觀名剎,遍布城鄉;文物古跡,交相輝映。加以文人墨客題詠銘記,作畫書聯,更使之名揚中外。靈巖山、天平山、洞庭東山和西山、鄧尉山、穹窿山、白馬澗、常熟虞山、昆山玉山、張家港香山等處,都是天然的風景勝地。蘇州樂園、金雞湖摩天輪公園、陽山溫泉、鎮湖刺繡街、常熟服裝城等現代旅游設施業也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
【旅游節日】
中國蘇州國際旅游節 每年4月至5月
玄妙觀迎財神 2月上旬(農歷正月初五)
西山太湖梅花節 3月1日—10日
虎丘花會 3月—5月
拙政園杜鵑花會 3月—6月
甪直水鄉服飾文化節 4月
南浩街神仙廟會 5月
拙政園荷花節 7月—8月
虎丘廟會 9月—10月
中國絲綢旅游節 9月20日—25日
蘇州天平紅楓節(中國三大觀楓地之一) 11月
寒山寺除夕聽鐘聲 12月31日23時起
【最佳旅游時間】
蘇州最美的季節當然是溫暖宜人的春天,無論是春光燦爛還是春雨纏綿,蘇州園林都是一幅動人畫卷。蘇州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隨著季節變換,蘇州園林或繁花似錦,或碧樹濃蔭,或銀裝素裹,展現出萬千美態。
但不同季節的各種時令美食,如枇杷、楊梅、塘藕、大閘蟹、腌篤鮮輪番上市,大飽眼福之余還能大飽口福。
【蘇州特產】
蘇州是東部飲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飲食文化之一(京式、蘇式、廣式)--蘇式飲食文化的發揚地。
著名的蘇式招牌菜有:松鼠桂魚、響油鱔糊、蟹粉蹄筋、清溜蝦仁、汆糟、母油整雞、太湖莼菜湯、雪花蟹斗、櫻桃肉、醬汁肉、薰魚、(魚巴)肺湯、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鍋、棗泥拉糕等。
蘇州小吃亦聞名天下,津津豆腐干、松子糖,玫醬粽子糖、西瓜子,蝦籽鲞魚,棗泥麻餅,方糕、定勝糕、海棠糕、梅花糕、豬油年糕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嘗。遍布蘇州的面店,表明澆頭品種很多、講究湯水的蘇式面條是廣受歡迎的小吃。蘇州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廟秦淮小吃與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和湖南長沙火宮殿小吃并稱為中國四大小吃)。
“得月樓”和“松鶴樓”是老字號的蘇式餐館;“老蘇州茶酒樓”以傳統蘇幫菜而聞名;“朱鴻興面館”和“綠揚餛飩”等物美價廉,比較適合大眾消費。
蘇州的主要美食街有:太監弄、十全街、學士街、李公堤、鳳凰街等。碧鳳坊、李公堤為中國餐飲文化名街! 〕J旎ㄟ、蘇州檀香扇、紅木家具和雕刻、玉石雕刻、澄泥硯、姜思序堂國畫顏料、絲綢服裝、蘇式燈彩等,都是蘇州的特產,以制作精美、富有文化氣息而享譽國內外。
碧螺春茶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俗名“嚇煞人香”?滴踬n名為“碧螺春”,并列為貢品。另外,常熟劍門綠茶、鎮湖貢茶也是蘇州特產茶葉。
采芝齋糖果
蘇式糖果享譽中華,有明貨、炒貨、軟糖、特味4大類150多個品種,如輕糖松子、粽子糖、澆切片、三色松子軟糖、脆松糖、松子南棗糖等,其中以采芝齋獨家生產的粽子糖最為有名。
蘇式蜜餞
蘇州制作蜜餞的歷史可上溯到三國時代,清代是蘇式蜜餞的鼎盛時期,其中以“張祥豐”最為著名,歷來是“宮廷食品”。蘇式蜜餞現有160多個品種,以金絲蜜棗、奶油話梅、金絲金桔、白糖楊梅、九制陳皮最為著名。
蘇繡
蘇繡的歷史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蘇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繡”。并為四大名繡之首.。蘇繡的題材以人物、山水、花鳥、動物為主,有繡片、冊面、屏條、屏風等。新中國成立后,蘇州藝人成功地創造了雙面繡,其代表作是“雙面貓”。
太湖銀魚
春秋戰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梅鱭、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軟骨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鐵、核黃素、鈣、磷等多種成分。日本人稱其為“魚參”。銀魚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湯。銀魚炒蛋、銀魚氽湯、銀魚丸子、芙蓉銀魚等都是蘇式菜肴中的名菜。
桃花塢木刻年畫
蘇州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天津楊柳青木刻年畫和山東濰坊楊家埠的年畫并稱“中國三大木刻年畫”。始于明末,距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作坊在蘇州桃花塢街上,因而得名。清雍正、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楊柳青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蘇州婚紗
蘇州虎丘婚紗位于蘇州城北,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虎丘是蘇州專業從事婚紗制造、批發的生產基地,為中國二大婚紗大型生產基地之一。
津津豆腐干
津津豆腐干,既可作蜜餞品嘗,又可作為家常肴或筵席鹵菜,是蘇州豆制品類中的著名特產。它色澤醬紅,香味獨特,飽含鹵汁,鮮甜軟糯,兼有鹵菜和蜜餞兩種風味。
松鼠桂魚
此魚色澤醬紅,外脆內嫩,甜酸適口,乾隆食后大為贊賞,松鼠魚便傳揚出名。 如今,松鼠魚以桂魚作原料。桂魚肉質細嫩,骨疏刺少,經剞花、油炸后、頭大口張,尾部翹起,內似翻毛,形似松鼠,澆上蝦仁、筍干、番茄醬鹵時還會發出嗤嗤如松鼠的叫聲。
陽澄湖大閘蟹
陽澄湖三寶即為陽澄湖大閘蟹、河蝦、桂魚。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女士有“不知陽澄湖蟹好,今生何必在蘇州”。
叫化雞
叫化雞是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
【蘇州戲曲】
蘇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不但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富的物質財富,也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蘇州的戲曲藝術尤令人矚目,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昆曲蘇州是昆劇和蘇劇的故鄉。中國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劇,興起于元末明初時的昆山太倉一帶,自明代隆慶、萬歷之交,至清代康熙、嘉慶年問,昆劇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興盛,其時在蘇州城鎮、鄉村,人們對昆劇迷戀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組織業余班社,舉行唱曲活動,一年一度的虎丘曲會,幾至“傾城闔戶”,“唱者千百”。在昆劇鼎盛時期,以蘇州為中心,其流布范圍幾乎遍及全國各大城市,獨霸劇坋二百余年。昆劇的繁榮,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演員,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作家,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傳奇劇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州的戲曲事業,在黨的“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方針指引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了搶救和繼承昆劇、發展蘇劇,早在五十年代初,中共蘇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對蘇、昆劇工作就十分重視。全國重大昆劇活動,也都在蘇州舉行,這對蘇州的戲曲藝術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些新劇目的創作和演出,如昆劇《牡丹亭》、《竇娥冤》,其中《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與2004年4月重新主持制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經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場,場場飽滿,并且登陸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為昆劇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蘇劇《醉歸》、《竇公送子》,京劇《李慧娘》,滑稽戲《滿意勿滿意》等,在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近半個世紀來,蘇州地區的戲曲藝術有了可喜的發展。
蘇州戲曲源遠流長。歷史上無數劇作家、曲家、演員對戲曲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可是以往的地方史志中很少記載。如不少演員的演劇事跡和藝術成就已湮沒無傳,或僅在一些筆記中見到他們的名字和一些片段記述;不少劇目,僅留存其名或殘曲。又如近代的“薪盡火傳”的昆劇傳習所的某些史實,因往事已久,即使當事者回憶,已盡難一致;當年曾演出過名劇的舞臺,不少已遺跡難尋。由此可見,編纂戲曲志是帶有一定程度的開創性和搶救性。
|